《上海工伤保险推行方法》(以下称《方法》)已于2004年7月1日开始推行。作为今年1月1日开始推行的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以下称《条例》)的配套规章,《方法》的颁布在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防范用人单位风险、促进社会稳定方面具备要紧意义。同时,《方法》在坚持主要内容与国家规定的原则精神基本一样的首要条件下,又体现了上海特点。那样《方法》有什么上海特点呢?
1、扩大了适用范围
适用范围,即什么用人单位应该参加工伤保险。单位性质不同,行业工伤风险也有迥异。企业内就业的劳动者遭遇各种工伤事故的可能性较大。个体工商户抗风险的能力较弱。为了使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到全方位保障,《条例》和《方法》都规定各类企业、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内需要参加工伤保险,缴纳工伤保险费。但,对事业单位、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是不是纳入工伤保险统筹,《条例》和《方法》则有较大的差别。
《条例》的适用范围现在仅仅适用于两类主体:企业、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内。为了维持社会保险体系的完整性,又利于各项社会保险政策的相互衔接和劳动者的正常流动,《方法》扩大了工伤保险的适用范围。《方法》规定,本市行政地区内的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及其从业职员需要参加工伤保险。如此本市工伤保险的适用范围和已经推行的养老、医疗、失业、生育险的范围相一致。
2、交费费率愈加科学合理
工伤保险费依据以支定收、收入支出平衡的原则确定费率。费率过高,则加重用人单位的负担,费率过低,则减少工伤保险待遇的支付标准。怎么样科学合理地确定费率是工伤保险成功推行的难题和重点。为了具体推行《条例》关于保险费率的规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会同财政部、卫生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于2003年十月29日发布了《关于工伤保险费率问题的公告》(以下称《公告》)。在《公告》中,依据不同行业的工伤风险程度,将行业划分为三个大类别:风险较小行业、中等风险行业和风险较大行业。三个大类别行业分别实行0.5%、1.0%、2.0%的行业基准费率。三个大类别内部又依据工伤风险程度的高低分为九十六个小类别。用人单位的第一次交费费率,按行业基准费率确定。将来,对是中等风险行业和风险较大行业的用人单位的交费费率,由统筹区域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依据用人单位工伤保险费用、工伤发生率、职业病风险程度等原因,进行上下浮动。
上述规定看上去科学合理,但除去繁琐以外,实质并不合理。第一,《公告》依据不同行业的工伤风险程度,将行业划分为三个大类别:风险较小行业、中等风险行业和风险较大行业。而后依据这种分类,对交费单位对号入座。姑且不论这种对行业划分的规范是不是客观和科学,但就这种对号入座而言,其实质是忽略了千差万别的交费单位之间的个体差异。比如,上海的宝钢和落后区域的钢铁企业虽然生产的智能化程度、管理的先进与落后程度都不相同,但根据《条例》都应根据较高的费率缴纳工伤保险费,这对前者显然不公平。第二,《条例》和《公告》规定统筹区域经办机构依据用人单位工伤保险费用、工伤发生率等状况,在所属行业相应的费率档次内确定用人单位交费费率。这里就有一个怎么样保证统筹区域经办机构在确定用人单位首次交费费率时做到公平适当的问题。事实上,因为缺少规范约束,一些人为的故意或过失错误,在统筹区域经办机构在确定用人单位首次交费费率时难免会出现。
《方法》在费率的缴纳上则体现了公平与合理。《方法》规定所有些用人单位首次参加工伤保险时,处在同一块跑线,即都被觉得具备较高的智能化程度、较好的安全管理。用人单位缴纳工伤保险费先统一实行0.5%的基础费率。而后,再根据每个参保单位的工伤保险费用、工伤事故发生率等状况作相应的调整。如此,工伤保险费率的高低,在某种意义上完全由用人单位自己决定。本是高风险行业的单位,通过改进设施、增加生产的智能化程度和提升安全管理等手段,可以享受较低的,甚至最低的费率;反之,本是低风险行业的单位,因为设施老化、生产落后和疏于安全管理,却要承受较高的,甚至最高的费率。于是工伤保险费缴纳的多少这只无形的手开始发挥积极的调控用途,促进单位提升劳动安全保护、加大安全管理。